独家专访《风吹半夏》导演傅东育:许半夏的第一人选就是赵丽颖
浙江卫视 发布时间:2022-12-09

豆瓣开分8.4,正在浙江卫视热播的《风吹半夏》成为2022年年末的高分口碑佳作。《风吹半夏》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为背景,以改革开放为切口,讲述以许半夏为主线的商人在钢铁行业探索创新的故事。

《风吹半夏》由傅东育、毛溦执导,导演傅东育曾执导《少林问道》、《破冰行动》、《理想照耀中国》等经典作品,“硬核又敢拍”是观众对他的第一印象,对于如何将现实主义题材和年代向的情怀表达相结合,傅东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风吹半夏》导演 / 傅东育

近日,导演傅东育接受了浙江卫视记者的专访,谈了谈《风吹半夏》的创作历程。在他看来,许半夏的第一人选就是赵丽颖,九十年代所拥有的精神力量让他倍感亲切,而许半夏所代表的女性创业视角折射的正是改革开放浪潮中人民不屈的精神。

90年代是我个人开始奋斗的年代

Q:90年代在中国的发展中,是一个代表历史接续的年代。在我们的剧中其实没有体现太多改革开放初期的故事,但细节中是否也会涉及到这些时代的烙印?

A:在我们这部戏里,时代的烙印体现在几个比较年长的人物的行为与思维习惯中,因为他们经历过中国从荒芜到建设起来的过程,比如伍建设在剧中会像老大哥一样,照顾一起创业的人,但观念上的相对老旧、好面儿,让他觉得生意更像是人情社会。而因为他过于信人,才有了一开始出国买钢被骗的事情。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有他们的肩膀,也是有他们的局限,但许半夏、赵垒作为新一代的商人就会有更新的观念,或者说更加客观、冷静。

从改革开放初期走到我们故事发生的90年代,对于整个钢铁行业遇到的困境与开拓性的试探,我们做了大量的功课,梳理它的脉络和数据,比如中国钢铁业的政策变化、钢铁产业的结构变化、钢铁的产能、流程以及不同的地区差异。

Q:我们是如何真实还原那个年代的?

A:90年代的质感,是通过大量的细节去构建的。回看90年代末21世纪初,我们可能会用“半新不旧”这个词去形容,那时候的汽车、手机、室内装潢陈设、人的形态、发型、甚至人们之间送的礼物都是有独特年代感的。我们尽量选择接近的场景去进行大量的改造,美术部门做了很多的工作:找参考、按图索骥的去做出视觉概念,去大量寻找那个年代与行业的东西。

关于钢厂的拍摄部分,我们非常幸运,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实景——宁波钢铁厂,它正是在剧中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兴起的。而我们故事设定的地点,就在江浙地区,所以宁钢的场景、包括炼钢的设备,都非常符合我们美术的设定和概念。拍摄期间,我们幸运地拍到了宁波钢铁老的高炉停炉的珍贵画面,像这样的场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最后才会有剧中呈现出的那些画面。

Q:作为60年代末生人,您对90年代有怎样的记忆?是否也将您的记忆或者感受加入到了剧本的表达之中?

A:90年代也是我个人开始奋斗的年代,所以风吹半夏,我是用心去拍摄的,因为它确实融入了我的青春状态。92年到93年,正好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面临着改革,指标放开,大家都可以拍电影,只要你能拿到钱,而不要国家的拨款。

我拿着我的剧本四处找投资,但是谁会给我这样一个新人?如今,我们有很多电影节、创投公司和创投会,但那时还没有。在大半夜的时候,我抱着剧本骑自行车,从上海徐家汇骑到南浦大桥,一身湿透的等待一个台湾的老板,想跟他谈投资。他在里面喝酒,而我等了三个小时才见到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对方回答说,我不看你剧本,我也看不懂。我们在商言商地说,你有没有胆量问我借这个钱,而不是说让我投资。我当时面临的选择,和许半夏一样,是选择背水一战还是放弃?这种欲望和胆量,跟那个年代里和我“同龄”的年轻人,许半夏也好,陈宇宙也好,童骁骑也好,是一致的。

许半夏的第一人选就是赵丽颖

Q:如何评价此次赵丽颖的诠释?为何我们会选择赵丽颖来饰演这位女企业家?

A:选角上最大的考量是“合适”。作为导演,在阅读完小说和剧本后,我理应根据对角色的理解,来选择我信任的、可以完成这个角色的演员。第二就是演员之间的组合,我希望将所有理念相通的、有着现实主义创作状态的演员们,比较齐整的放在一起,使最后作品呈现出统一的现实主义风格。

许半夏的塑造是《风吹半夏》的关键,赵丽颖身上有着跟许半夏一样的那股劲儿:敢打敢拼、敢闯,她是非常鲜活的,小小的身躯里有着大大的能量,这一点,非常“许半夏”。看完这个小说以后,丽颖是我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人选。我和她在《理想照耀中国》时有过短暂的合作,但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但是我觉得她比较有劲儿,就聊聊看,一聊就碰上了。

Q:阿耐这部小说哪里吸引到您?

A:首先,这个故事里有着扑面而来的真实的激情,在9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21世纪初,这个时代的真实感——激情、蓬勃,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其次,主人公的年龄跟我相近。九几年的时候,我们这一代正是拼搏、创业的年龄阶段。在那段时代的浪潮中,我们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所以我充满了对那段记忆的亲切感和表达的愿望。

再有,阿耐的原著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它做到了冷静,但又有感情,写出了那个年代的特点和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状态。它不仅仅是对那个催人奋进、激动人心的年代的纪念,我们甚至还可以在这个作品当中找到那个年代与今天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着因果,也有着继承和延续,乃至于彼此和解的这样的关系。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了这个作品有可能展现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在表达真情实感的同时对情怀有所表达的可能性。

Q:这部作品对您而言,具有哪些挑战?

A: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建立观众情感的“嫁接”。《风吹半夏》的故事里,主人公是一帮创业商人,他们果敢又有劲,渴望奇迹也创造神话,甚至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的创业状态。这些精神对我们当下有些不思进取的言论,是有激励的。

最难的部分在于,如何让大家相信故事里的青春和力量,以及今天的观众是否可以从他们的故事中获得感动和欣赏。所以,创作过程中,我们力求将那个年代所有的精神力量传导到每一个人物的身上,让他们给予真实感的同时又有着升华,拥有饱满、鲜活的状态。不管他们经历何种跌宕起伏,但在情感部分的真切度上能和今天的观众产生共鸣。

每天19:30,锁定浙江卫视中国蓝剧场《风吹半夏》,一起奋力向上!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