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西泠印社》启动“云端研讨会”
浙江卫视 发布时间:2021-01-19

1月16日,一个气温骤降20度的酷寒冬日,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小剧场内热情沸腾。纪录片《西泠印社》放映会成功举办。总导演许继锋、总撰稿张海龙和纪录片主创团队在影片放映结束后与观众热情见面。

随后持续两个多小时的嘉宾点评环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创办人、中央新影厂副总编辑、中广联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 、第十七届上海电影电视节纪录片国际评委会主席时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唐俊;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梁碧波;西泠印社社员、西泠印社社委会社团处副处长王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瑜;浙江画院专职画师、一级美术师、《中国画画刊》主编陈青洋;作家、知名媒体人曹工化;中国美院副教授、浙江刘江艺术研究会会长刘丹等嘉宾也来到现场,真知灼见妙语连珠,与观众分享影片观后感。

为致敬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周年、甲骨文发现120年,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重磅推出《西泠印社》。六集纪录片《君子》《大师》《师傅》《衣冠》《兄弟》《刀法》,开播之后,立刻获得海内外观众的强烈反响与好评。

1904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石潜、叶为铭等发起创建西泠印社。西泠印社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纪录片《西泠印社》画面

1913年,西泠印社公推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盛名之下,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此后二十余年,西泠印社迅速发展,声望日隆,迅速确立了海内外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

许继锋

总导演

孤山不孤,西泠不冷。
总导演许继锋说:我们用四年时间做了三件作品。2018年三集《孤山路31号》,2020年六集《西泠印社》和做了“一千零一页”的《西泠不冷》。我们希望改变纪录片的习惯制作模式,希望在中国故事里表达中国导演的美学主张,希望用年轻人可以亲近的方式解读孤山,希望以西泠君子的影像向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源头价值致敬。
2018年纪录片《西泠印社》的先导片《孤山路31号》三集开播,作品以鲜明的影像实验体系和别具一格的观察和解读方式先声夺人,在纪录片界和金石文化圈引起极大关注。
“什么是西泠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君子的价值观,就是一介布衣,士者担当,就是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就推崇的中国人的活法:言必行、行必果、诺必诚。是一种承诺,一种涵养,一种担当,一种坚忍,一种身份尊严!”关于《西泠印社》的创作初衷,许继锋说:“在金石文化‘大江湖’,西泠精神在两个时空从容交汇,实现了有序传承,这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生命活力之所在。我们希望以开放、鲜明的影像体系,揭秘‘西泠印社中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在金石家的刀锋下里找到隐秘的超现实空间,同时赋予影像表达的内在精神逻辑。”

张海龙

总撰稿

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以刻画精美的玉器、庞大的古城遗址而蜚声海内外。总撰稿张海龙,平日里是一名诗人,他把自己的工作室落户于良渚诗外空间。本次展映分享会应大屋顶文化之邀在杭州良渚举行,他说:“金石铭记,代表着中国人想要万世不朽的决心。日升月落,朝代更迭,惟有白居易和苏东坡看过的湖山,我们到今天还在观看。用文字之功打败时光,以写碑之心抵御流年,或许就是金石之学的初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良渚与西泠印社有着神奇的关联——谁在五千年前刻下了第一刀?”

纪录片《西泠印社》画面

孤山不孤,君子有邻。
1904年,“创社四君子”在西湖孤山一隅“买山立社”,擘划经营出一方精致雅逸的印学圣地;再订立宗旨,规约了西泠印社的运行轨迹。除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四君子”创建西泠印社,爱社如家、锲而不舍,其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君子表情,虽千万人而吾往矣之无忧不惧的君子活法光耀印林。
孤山风度自成一脉,梅妻鹤子,最是文人生活理想;印石如山,浓缩最清晰中国风骨。
王 臻 
西泠印社社员
西泠印社社委会社团处副处长
孤山海拔35米,却代表了一种非凡的精神高度。“西泠印社中人”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承诺与担当。王臻感谢纪录片拍出了西泠印社的独特美感:

感谢导演团队用心打磨了一部好片子。这是西泠印社应该有的那种美感。不止是视觉层面的,更是一种灵魂性和精神层面的。西泠印社本来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坐标,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根与魂,这是它的一个基本调子,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所以西泠印社不是哪一个人的,西泠印社,需要很多人的守护,是许许多多的社员,很多对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东西有情感的人守护了传承了整个西泠印社。

——王臻

赵 瑜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影视艺术与新媒体系主任
赵瑜教授参与了纪录片的最初策划。她说自己追看了好几遍片子,而今天在影院环境里再次观看,又有新的感触,她说:

纪录片《西冷印社》也会像金石一样,可以抵御时间实现精神传承的永恒。看《西泠印社》最本真的想法是仿佛回忆起自己看文人画。它应该是有关于士大夫的精神家园的,它作为一个载体,是彼岸的某种象征和符号,所以在故事的表达中,更重要的是在于心灵,更重要的是在于品意,通过一位位君子,通过这样的一个个人,来传达精神的高度,孤山海拔35米代表的一种精神高度。

——赵瑜

 陈青洋
浙江画院专职画师 、一级美术师
《中国画画刊》主编
陈青洋则说自己久久没有办法从片子的意境和氛围里走出来:

纪录片《西泠印社》就是一幅中国江南的水墨长卷。看完作品,很难从里面走出来。最感动的就是看到雨滴在滴,这让我想起许继锋导演的《风雅钱塘》屋檐下的雨滴、江南温润的感觉,因为有人的存在、有理想的存在、有担当的存在,这种金石和刻刀冰冷的东西因为注入了人的因素变得温暖了,也看到了导演内心的温暖、温润着滋润着当下的文化情怀。

——陈青洋

刘  丹 
中国美院副教授  
浙江省刘江艺术研究会会长
刘丹的身份在来宾里最为特殊,他的生命里充满了西泠印社的基因,他的父亲刘江先生,是1962年就加入西泠印社的篆刻家,是现任西泠印社的执行社长。同时他又是纪录片的主创之一,在片子中,担任角色配音,为李叔同、郭沫若、沙孟海等先生做第一人称的配音。在纪录片之中,刘丹看到了西泠精神的薪火相传,也更深刻的理解纪录片特殊的文献与精神价值,他说:

感谢纪录片《西泠印社》记录的珍贵影像。我觉得所谓为师者,一个是人品、一个是艺品。我通过这部片子,通过非常唯美的画面,看到的却是一个一个人物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一种悲欣交集,117年的西冷印社,其实6集片子远远说不完,60集也说不完,但是我感觉从许继锋导演的《西泠印社》这部片子里,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东西,我也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我也希望我们一起来做,一起去传承。

2005年以后,我开始梳理父亲的东西,把小时候的关于父亲参与西泠印社的记忆和现在我的工作联系起来,其实父亲是非常有系统地在做的事。父亲他不善言表,但是谈到专业他就滔滔不绝,他跟我说就是三个字:人就是做事情,不断的做事,这鼓励到我。

——刘丹

浙派刀法,天下独绝。

浙派刀法之所以绝,是因为人依靠于自己的身体与智慧,实现了技艺的至臻之境。可以顺着“心”,侧重于“身”,用身体的造化技巧来容纳各种表达的可能。

刀法就是活法,刀法里面可以看出人品,看出人的情感。浙人的行事风格,在西泠印社的刀法中可见一斑:直接了当,一刀是一刀,如悬崖峭壁一般干脆利落。

印章讲究刀法,纪录片创作亦讲究“刀法”。

梁碧波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对于纪录片《西泠印社》的独特表达方式,点评嘉宾们赞赏有加。梁碧波认为《西泠印社》选择了一种极有难度的抵达:

以大写意的方法讲中国故事,《西泠印社》是一个样板。看《西泠印社》,就是感觉主创团队好像是在画写意的大画,不拘泥于细节,不拘泥于时间地点,创作难度非常大,形成了非常高级的调性。而且主创团队有很高的职业素养,职业水准在国内属一流水平。

——梁碧波

唐  俊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高级编辑
从职业媒体人转行到高校工作的唐俊,更注重在东西方纪录片的对比的框架里评析《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是一部写实和写意完美融合的作品。它当然是纪实的,实证的。而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影像美学体系,它的镜像式的表达,也是一种写实和写意兼容的手法,这让影像突破了信息层面,进入到文化层面,进入到情感层面,是非常感性的。

——唐俊

曹工化  
作家、评论家、知名媒体人
中国美院客座教授
曹工化从《风雅钱塘》开始,就关注到了总导演许继锋的创作。他认为,纪录片《西泠印社》具有一种特殊的文本价值。

《西冷印社》这部片子是有思想的影像,也是有影像的思想。金石是什么?是文化的根;什么是君子?第一个是明道,第二是救世。所谓的写意,以形写意,你要拿出新意来;我要写意,就是要写出你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我让你看到了,这个才是写意,而且这个意是要大写的。《西冷印社》应该作为一部教材,上孤山入门的教材。

——曹工化

时 间
《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创办人
中央新影厂副总编辑
中广联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
第十七届上海电影电视节纪录片国际评委会主席

要把自己的创作当做人生的答卷。我们的作品离我们的生活越远,就越有可能变成一个使命,一个上帝之问,一个答卷。许继锋导演从《风雅钱塘》到现在,他一直想把我们民族传统精华部分、优秀的部分来梳理、来深入人心,所以我要恭喜许继锋导演和团队交好了一份答卷。

——时间

 “孤山不孤,长桥不长,断桥不断。”在纪录片《西泠印社》之后,“西泠不冷”又成为杭州城另一个具有特别魅力的独立IP,六集《西泠印社》,无疑就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哲学式的寓意表达:人生于世,先习《刀法》,再正《衣冠》,后寻《兄弟》,再拜《师父》,努力而成《大师》,最后修成《君子》。
大屋顶下,血仍未冷,梦还滚烫。以印为信,叩访西泠印社,令人感慨万千。很多嘉宾和观众都说,自己被《西泠印社》的故事和情怀深深震撼。现场观众,良渚文化村村民、知名音乐人应豪说,我被看哭了!

总导演许继锋被现场气氛感染,十分激动地说:

我觉得我们的大屋顶,就像是我们良渚文化村中的一所希望小学,我们常年在外面打拼,在江湖上以为自己功成名就,在社会上很是自以为是。但是忽然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精神可能丢掉了,我们其实是个精神上的贫困生,有一天我们回到良渚、回到家以后,会觉得精神和身体很放松,所以我们可以在大屋顶、在良渚文化村重新开始学习生活,学习让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安宁的一个方式。
展映分享会是由大屋顶文化和《纪录中国》理事会、诗外空间联合举办的,杭州西泠文创和刘江艺术研究会作为支持单位。导演组介绍说,从今天开始,《纪录中国》和《西泠不冷》即将启动纪录片《西泠印社》 的“云端研讨会。”节目也会在后续在其他高校和影院举办更多“拉片会”式的分享。
时 间 
《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创办人 
中央新影厂副总编辑
中广联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 
第十七届上海电影电视节纪录片国际评委会主席
时间的点评视线更为开阔。他说在《西泠印社》里看到了很多突破性的影像表现。不仅如此,纪录片导演应该具有更自觉的使命感:

要把自己的创作当做人生的答卷。我们的作品离我们的生活越远,就越有可能变成一个使命,一个上帝之问,一个答卷。许继锋导演从《风雅钱塘》到现在,他一直想把我们民族传统精华部分、优秀的部分来梳理、来深入人心,所以我要恭喜许继锋导演和团队交好了一份答卷。

——时间

 “孤山不孤,长桥不长,断桥不断。”在纪录片《西泠印社》之后,“西泠不冷”又成为杭州城另一个具有特别魅力的独立IP,六集《西泠印社》,无疑就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哲学式的寓意表达:人生于世,先习《刀法》,再正《衣冠》,后寻《兄弟》,再拜《师父》,努力而成《大师》,最后修成《君子》。

大屋顶下,血仍未冷,梦还滚烫。以印为信,叩访西泠印社,令人感慨万千。很多嘉宾和观众都说,自己被《西泠印社》的故事和情怀深深震撼。现场观众,良渚文化村村民、知名音乐人应豪说,我被看哭了!

总导演许继锋被现场气氛感染,十分激动地说:

我觉得我们的大屋顶,就像是我们良渚文化村中的一所希望小学,我们常年在外面打拼,在江湖上以为自己功成名就,在社会上很是自以为是。但是忽然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精神可能丢掉了,我们其实是个精神上的贫困生,有一天我们回到良渚、回到家以后,会觉得精神和身体很放松,所以我们可以在大屋顶、在良渚文化村重新开始学习生活,学习让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安宁的一个方式。

展映分享会是由大屋顶文化和《纪录中国》理事会、诗外空间联合举办的,杭州西泠文创和刘江艺术研究会作为支持单位。导演组介绍说,从今天开始,《纪录中国》和《西泠不冷》即将启动纪录片《西泠印社》 的“云端研讨会。”节目也会在后续在其他高校和影院举办更多“拉片会”式的分享。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