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卫视《大浪淘沙》 双时空叙事外,这些创新值得一说
浙江卫视 发布时间:2021-05-24

一张长桌,几碟小菜。

1926年8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与李惠馨,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见证下,结为夫妻。与会者一同举杯,既为这对革命伉俪喜结连理,也为迎接一个光华灿烂的世界。

此时,第四面墙被打破,一段画外音响起——

“我不是一个善于煽情的人,但这场婚礼,却无论如何跳不过。或者说,舍不得跳过,我甚至希望它能一直延续下去,不要散场......”

这是浙江卫视中国蓝剧场正在热播的《大浪淘沙》,该剧被列入国家广电总局建党百年重大主题重点剧目。该剧播出后,喜获CSM63城收视2.089,登顶黄金剧场同时段节目第一。剧集所贯穿的现代与历史双时空对望视角,用短视频将建党故事串联成珠的呈现手法,在一众党史主题电视剧中,颇具特色。

这部剧由嘉娜·沙哈提执导,吴家平担任总制片人兼总出品人,保剑锋、成泰燊领衔主演,海清特别出演,目前正在浙江卫视热播。剧集以当代青年陈启航(陈若轩 饰)的视角,再现了从“五四运动”到中共“七大”召开,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程。

双时空,连接历史与现在

建党百年之际,已播、在播、待播的建党主题剧集有许多,同题竞赛,创新似乎是一道必答题。

创作之初,这也是导演嘉娜·沙哈提亟需解决的难题,她在大量阅读史料过程中,答案慢慢清晰——“回望历史、学习党史,在我们内心是有着渴望的,何不就以年轻人学习、讲述党史的过程,来贯穿整个故事”。

接下来,构想逐步成型,即设置两个时空——一个是知识博主陈启航的现代生活,一个是他制作的党史学习视频中那个动荡年代。

这样的交叉叙事,即能完整讲述中共"一大"到"七大"24年的历程,又能传达出当下年轻人对这段历史的态度,还避免了与以往同类题材电视剧,经常采用的客观旁白讲述方式的雷同。比如剧中出现了现代人对“中山舰”事件真相的讨论,呈现了传统叙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从另一面看,这种非线性讲述方式,也无形中提高了初期观剧门槛。剧集前段,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等历史人物不断出场,陈启航的现代时空也有配角相继出现,不同时空的人物关系,故事脉络较难捋清,观众需要在两个屏中跳进跳出,代入感也会有所影响。

不过,随着剧集播至中段,各位历史人物的形象逐渐立体,现代视角中,历史爱好者林帆和延安党员干部刘双喜与陈启航的故事也渐渐形成闭环,初期的观剧障碍随之消解,这种多线叙事的魅力反而更彰显出来,双重时空下,时间成为被重塑的名词,也衍生了新的意义——

例如陈启航那句台词:“‘一大’所开创的历史,直到今天还延续着,你我就生活在其中,这就是它吸引我的地方。”

历史与当下,在这句感悟中,拉近着,重合着。

展现“大浪淘沙”的历史抉择

叙事新是《大浪淘沙》的显在特征,不过深入观察这部剧集,会发现主创们的表达“勇气”不仅停留在形式上。

《大浪淘沙》将侧重点放在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人生经历和命运走向上——所谓“大浪淘沙”,就是表达只有那些信仰坚定、一心为民的人,才是真正的革命者。

13位中共“一大代表”中,有人坚定信仰,从南湖红船到开国元勋;有人血洒疆场,壮志未酬;有人英年病故,抱憾离世;也有人脱党而不放弃信仰,也有背叛信仰,甚至叛党投敌的人。

“浪”,是革命历程中的艰难险阻,“沙”,是被历史的滚滚潮流所抛弃的人,有了“浪”和“沙”,才更显“始到金”的不易和珍贵。

剧中,在李达因为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意见不合脱党后,妻子王会悟说:“建党最艰难的时候,大家连几块大洋都拿不出,好不容易发展成现在这样,你怎么舍得离开?”

《大浪淘沙》直面了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种种困难,客观展现了中共创始人们各自走向不同道路,其中分寸,极难拿捏。因而,主创们为了表达不出错,不出格,严谨到剧中呈现出来的每个对话,每次会面,都要有史料佐证,并从剧本阶段就联合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进行创作。创作团队参阅近亿字史料,多次实地走访,力求还原党史。

如同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电影局局长葛学斌在《大浪淘沙》发布会上所说:“这部剧,创作期间经历了很多质疑、不解,但主创团队坚持了下来,并成功地创作了出来。”《大浪淘沙》用精彩的表现为“礼赞百年燃情剧献”献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