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普法与青春成长并行,《你好检察官》创新行业剧表达方式
浙江卫视 发布时间:2021-09-19

9月8日,《你好检察官》在浙江卫视首播。开播至今,剧集话题口碑一直在持续发酵。剧中多起真实案件引发社会热议,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多次为此助力,检察矩阵发博3000+,辐射人群近4亿;#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话题阅读量超过2千万+;豆瓣站内已发表2000+短评,剧评加热议100+条;猫眼全网热度长时间位居前三。

随着剧情的推进,新的社会议题正在发酵。比如呼应最近播出的网络暴力事件,最高人民检察院再次发起#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相关话题,硬核普法并呼吁大家“拒绝语言暴力,共护网络清明”。那么,这部以主打“青年检察官,热血公诉人”题材的都市青春行业剧,到底有何魅力能让检察矩阵倾情助力并展开话题联动呢?

以青春成长视角为行业剧破题

法制题材电视剧,往往因案件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调查、庭审过程中的悬疑感和紧张感,从而具备引人入胜的题材优势。但作为普通人眼中的精英行业,检察官向来以专业性强著称,非常容易与观众产生“隔行如隔山”的距离感。而这部剧一上来便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果断不再局限于成熟的检察官视角,而是将侧重点落在青年检察官身上。

作为法治进程中的“后备军”,他们是希望是新生力量,但他们却并不能一进入检察系统,就熟稔地面对一切。“职场新人”这一角色属性,可以说在姜文静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她踏入检察院的第一天起,考验就开始了:自信满满地参与面试,却被考官无情DISS;“铁面考官”偏又成了自己的上司,每天活得心惊胆膻;工作亦不是“帅气”出庭,而是轮岗到各部门做“学徒”。初出茅庐的小白检察官,也难免感情用事:她曾被国际金融诈骗案主犯“利用”,连累上级背处分;在得知校园霸凌案中王朝元自杀后,险些伤害到了无辜的孩子;更在遭遇报复性行为时,失去镇定惊慌失措。需要成长,需要历练,这才是真实的职业之路。理性办案,感性对人,也是一位人民检察官应有的品质。正是如此,当一年后晋升为助理检察官的姜文静以更加自信沉稳的心态,在庭审现场与嫌疑人有理有据地对峙时,陪伴着姜文静一同成长的观众们才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以平衡兼容破除行业剧高冷印象

现实生活中,能否正确地看待法律,决定着每个人的命运。电视剧创作中,对案件的戏剧性呈现,影响着观众对法律的认知。《你好检察官》以与观众相对有距离感的行业作为创作背景,这就更需要考量戏剧与真实的平衡。

该剧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青年检察官群体为创作原型,展现了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办案故事。同时,为确保在情节设计上做到构思严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北京市十佳公诉人赵鹏也作为该剧的编剧和编审之一直接参与剧本写作。在拍摄过程中,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厦门市人民检察院派专人协助组织拍摄,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检察院选派广东省“十佳公诉人”廖慧芳长期驻扎剧组现场指导,以检察官的视角对剧集进行补充与完善。与此同时,高密度的法律知识也被注入剧情之中,却并不显枯燥乏味。随着剧情的发展,值得观众一看再看的情节,也不在少数,《你好检察官》真正做到了硬核普法和情感共鸣并行。

近期,《你好检察官》中引起观众热议的话题,是网络暴力案件。同样的纷争,在现实世界中,也早已不再陌生。每每遇上这样的热点事件,网友总是容易一拥而上,群起而议之。但关于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却往往鲜少有人关注。《你好检察官》抓住了这一痛点所在,并以毁誉参半的当红艺人的视角入手,一点点扯出事件的全部真相。并从理性的角度,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展现到剧情之中,事件中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的心理动机也得以完整呈现。利益之因,恶行之果。当网络暴力事件的幕后黑手被撕下面具之时,也让观众不觉而栗,什么时候做了别人“帮凶”都不得而知,这足以为大众敲响警钟。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警醒,谨言善行。而这也恰恰正是《你好检察官》的过人之处。在情与法、善与恶的较量下,现实生活中的人性才得以显露。

从“精英化”到“去精英化”,《你好检察官》躬身创制,硬核普法与青春成长并行,且以优良的制作品质、正确的价值导向及过硬的专业储备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更为生动的检察官行业。浙江卫视中国蓝剧场每天19:30,邀您一同不懈成长。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