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妙墨”学书法——《妙墨中国心》导演手记
浙江卫视 发布时间:2021-12-09

书法是什么?

工艺美术字算不算书法?

印刷体算不算书法?

不用毛笔书写的作品算不算书法?

回想起《妙墨中国心》节目组刚成立时,上述关于书法的种种疑问,导演组几乎没有人能给出确定回答。于是大家分头做功课:有人买回石头,自己在家尝试篆刻;有人四处搜罗书法的历史故事,了解书法的前世今生;有人买来《兰亭集序》字帖临摹;总导演周路莎则四处拜访书法名家,不是在看书法展,就是在看书法展的路上。节目已经顺利播出三期了,收视和口碑都颇为不俗。作为节目研发团队的一员,自然感到“与有荣焉”。

随着节目进度不断地推进,导演们关于书法的很多疑惑都有了答案。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和审美准则,我们面对很多书法的专业问题,尺度仍不好拿捏。举个小例子:书法界对何为“书法”,有自己严格的判断标准。很多大众认为是书法的作品,其实是所谓的“江湖字体”。为了避免出错,所有在节目中出现的字体都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比如妙墨屋门上的提示字“推”和“拉”,就是专门从古帖里找出的字形。

位于西子湖畔的妙墨赏习屋

面对这样的处境,节目组工作人员的态度是一致的:节目播出时,绝不能让观众诟病我们不够专业。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导演们除了每天翻书、看展、找资料外,还全天候咨询“连立兄弟”:也就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师冯立和石连坤博士。

冯立是中国美术学院教师,也是西泠印社社员;石连坤是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书画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两位联袂搭档,是我们学术顾问里面的年轻主力干将。之所以被我们戏称为“连立兄弟”,是因为俩人不仅都是年轻有为的书法家,彼此还是大学同学,气质相近,平时都笑容可掬。既然他们挂着“顾问”头衔,我们编导们就毫不客气的对他俩开启一轮轮的“信息轰炸”了。

先说说石连坤。花了大量时间在节目筹划中的石博士,其实最近正在准备自己的结婚事宜。由于前几期策划压力巨大,编导们经常和石博士讨论台本到凌晨,等到一大清早再给他发消息时,他竟然还能秒回!搞得大家一度以为他平时不怎么睡觉。后来问起的时候,他才解释道:“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节目一旦播出,任何关于书法信息的错误传递,都有可能影响大众对书法这门艺术的认识,我不敢懈怠。再说了,你们不也是没休息嘛。”

就这样,我们眼瞅着第一次相见时还青春洋溢的石博士,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天天憔悴起来。不夸张地讲,我从他身上看到的不单是对书法的热爱,还有一种对书法推广的使命感。这让我经常陷入思索:“书法究竟有何等的魅力,能让石博士愿意为此而废寝忘食?”

节目正式录制后,两位书法家顾问达成了新的默契:回答节目策划的诸多疑问,审核后期剪辑的学术问题,两兄弟各有侧重,轮番上阵。在后期浩如烟海的素材中,冯立老师经常逐个画面地查看,查找录制中表达不严谨不妥帖的地方,有一次甚至在桌上竹简摆放的方式上发现了错误。说起来也是惭愧,身为中国美院教师、西泠印社社员的冯立,1991年出生,竟然和我同岁。录制篆书一期的时候,看他作为当期嘉宾在台上侃侃而谈,与平日生活中的笑容可掬,还是有些错位。一时间,这种书法赋予他的独特魅力,让身为同龄人的我大为震撼。

“诲人不倦”的冯立指导后期剪辑师临摹字帖

大家在节目策划过程中也不乏有一些担忧: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虽有悠久的历史,但时至当下,是否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大家?书法节目的播出,能否激起大众的收看兴趣?整季节目的开机录制,是在草书期的“妙墨赏习屋”开始的。那天早晨,导演组的工作人员都惴惴不安,担心书法活动无人为津。可随着录制时间临近,在摄像机位还没完全布好的情况下,就有一大群路人好奇地涌上前来,用毛笔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行人对书法的热情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让我逐渐意识到:大众对书法这种艺术形式还是怀有很朴素的热爱的,这也侧面印证了书法自身魅力的无穷。

妙墨赏习屋边被写满的“情绪墙”

草书一期“情绪墙”前认真书写的行人

随着和书法接触时间越来越多,我关于书法的感受也越来越丰富。书法的入门门槛并不高,凡喜欢提笔写字的人,关于书法的审美都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就如同摄影,人人都可以拍照,甚至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成为摄影师。但什么样的图像是美的,什么样的照片可以称之为作品,却还是需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的。书法同理。我始终认为,艺术鉴赏是需要引导的,尤其是书法艺术,即需要大家朴素的热情来关注它、参与它,更需要有正确的审美引导和审美培养。积累多了,才能真正领略到那些穿越千年、至今仍富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的魅力。这也是我们制作《妙墨中国心》这档节目的最大意义所在。

行人在妙墨赏习屋古代名帖区域观展

几个月的书法浸染,修正了我之前很多对书法错误的认知。录制期间,由于我每天“驻扎”在妙墨赏习屋,与“古帖”为伴,即使之前“胸无点墨”,时间久了也会有所收获。现在走在路上看见路牌、门牌上的文字,下意识就会蹦出三连问:“这是什么字体?谁的字?有什么出处?”,每晚睡前也养成了观看篆刻直播的习惯,对书法的情感也从“好奇”慢慢转化成了一种“兴趣”。

当然,比起书法知识积累的增加,个人感受最大的还是书法鉴赏能力的提升。对于“什么是好书法”渐渐培养出了一些自己的判断。以前最喜欢看的就是“龙飞凤舞”的“江湖体”,觉得它们笔画有所谓的“设计感”,甚至认为很多工艺美术字体就是书法的极致。可当六期节目录完,回头再欣赏书法作品时,除了欣赏字形字意之外,我更被书法的气韵所吸引。

左一为演员钟楚曦“隶书篇”录制中书写的作品

左二为学者钱文忠书写的“写好中国字”

书法美育的本质,也许就是通过在生活中接触书法,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拓展对世间万物更广袤的思考。不仅仅是看电视节目的观众获得了美育提升,我们筹备这档书法节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美妙的感受书法魅力、享受书法美育的过程。当你真正走近书法,试着去关注它、了解它,总能和书法开启一段心灵对话,感受书法独特而隽永的魅力。

书法美育,至简至美,润物无声。

笔者为“妙墨赏习屋”拍摄统筹、隶书篇责任导演 张永恒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