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向大海》导演手记——一部纪录片是怎样炼成的?
浙江卫视 发布时间:2021-01-04

东海浩渺 我只取三瓢饮

 ——《东向大海》总导演手记

(文/黄小裕)

两年前,我突然被委以领衔创作集团大型纪录片工程“东西南北中”之“东”的任务,当时内心不但没有惊喜,反而是比较拒绝的,原因有三:一、从业20多年,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于光影可鉴的新闻人,从专注于舆论监督、新闻调查,到创意新闻行动,再到主创新闻评论、大型直播,早就习惯了每天在风头浪尖追逐新闻热点的节奏,而纪录片的创作,无一不须几年磨一剑,无一不须坐穿冷板凳;二、在快节奏、浅阅读的短视频尘嚣而上的时代,去创作又大又沉的“鸿篇巨制”,怀疑自己是否耐得住寂寞;三、“东”就是东海,海洋题材,过于冷僻,多年担任日播新闻栏目制片人,每天研究收视率,经验告诉我,但凡有关海洋的消息,离人间烟火比较远,关注度较低,不讨巧。

而当我硬着头皮匆匆上任时,更大的失望随之而来。部门里本来位数不多的生力军,都投入于其他几个重点项目中,因缺乏起码的班底,总导演虽然到位,却长期孤家寡人一个,《东向大海》暂时难以启动。

那是一段如同被宇宙飞船投放在月球上的荒凉的日子,不过,现在看来,正是这几个月的空档期,给了我足够的前期调研时间,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海有77万平方公里海域,6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拍东海,究竟要拍什么?这是首先要解决的大问题。在深埋案头闭门造车的起初,我对片子的构架设计,也是集大成的传统“六大集”,按照内容分为东海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现实经济、未来蓝图,四平八稳,面面俱到。但是,当几位前期调研的小伙伴到位,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浙闵两地东海沿岸进行踏踏实实地深度调研后,我意识到,作为拍摄难度非常高的海洋题材,不宜做“大”,否则,既不容易出彩,又会陷入老虎吃天的境地。

在一次集团领导召集的专题会上,看完我那份附有60多个走访单位名单的调研报告后,主要领导当即确定了一个方向:《东向大海》,立足现实当下,锁定海洋经济,篇幅定为三集。

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大题做小,小题做大,这是破题良方。东海浩渺,我只取三瓢饮,才有可能选取最精华的三瓢。在踩点调研过程中,我深切体会的,是东海作为长三角前沿高速发展的成就;目之所及的,是东海和世界几大渔场一样面临的资源枯竭困境;感同身受的,是东海沿线人们敢于创新的精神面貌。那时候,我对《东向大海》的构架,已经比较清晰。于是,我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另起炉灶,迅速拿出最新方案:《东向大海》分为三集,《瞰潮》《探海》《乘风》,以“天上宏观视角”、“水中微观视角”、“地上中观视角”三维角度,来呈现东海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全片主题应该是非常鲜明:立足中国经济战略带的第一高地,在绿色发展理念下,看人和自然如何和谐共生。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主题报道任务片”,但并不是所有的主题报道,就一定要落入套话空话的巢窠,就一定要通过赚人眼泪来表达思想。我想做的,不是主题先行的议论文,也不是以情感人的记叙文,而是一篇不带情绪的“好看的说明文”,真实记录,理性表达,客观呈现。同时,它应该是有着国际视野的纪录片,面向不同语境的观众,都能做到“没有一个字夸东海好,却讲好了东海的故事”。

当然,理清思路,确定目标,只是第一步。用说明文语态讲好东海故事,对每一集的导演而言,意味着将接受更大的挑战。比如,呈现东海超级工程绿色奇迹的第一集《瞰潮》,创作者须更深入了解每一个超级工程重要节点的技术亮点和操作细节,并要在广阔的海天之间,用最佳的镜头记录一次世界最大港超级巨轮的引航,一块全球最大连岛工程箱梁的安装,一片东海最大风电工程叶轮的缝合,这一个个正在发生的现实场景,不能摆布,无法NG,统统只允许一次性成功。而在记录东海自然资源修复历程的第二集《探海》,导演们亲历的,则是一趟趟乘风破浪出远海,一次次顶着酷暑上荒岛。记录黄鱼叫声,必须天亮前守候;记录带鱼培殖,必须彻夜蹲守;记录养殖员出海寻找野生亲鱼,必须随着渔船远赴钓鱼岛海域,在八级大风中颠簸七天七夜;记录非遗项目延绳钓的作业,必须颠簸十几个小时跟船至外海,经常是我们整船摄制组人员都吐得全军覆没。

一部有关海洋的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一群虽然大多生长于沿海省份,事实上和绝大多数沿海普通人一样,对海洋缺乏起码认识的纪录片创作者,在海洋题材这个纪录片垦荒地上颠簸和挣扎了近两年,其中的艰辛和困难,此处可以省略十万字。

现在,经过前后一年多的艰苦拍摄、精心制作,《东向大海》终于和观众见面了,第一集《瞰潮》播出后,收到了来自各方的反馈,很多观众表示,通过纪录片《东向大海》看到了中国人的精气神,感到非常振奋。其中,有一位观众留下这样的评价:尤为可贵的是以伟大工程铺陈,以普通劳动者叙事,没有亢奋的豪言壮语和“厉害了”的调门,但给人以鼓舞和激励。

事实证明,这部“主题报道”的纪录片,也引起了年轻网民的热切关注。第一集《瞰潮》在全网上线后,腾讯视频给出了9.2分,第二集一则介绍东海非遗延绳钓的短视频,在“快手”上线三天,播放量就达到2200万,许多网友表示新鲜好看大开眼界。但愿,我们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通过摸索主旋律纪录片的新语态,达到了“讲好东海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一名文艺工作者的科学素养

——《东向大海》第一集《观潮》导演手记

(文/左言彬)

其实我高中那会数学和物理学的很好,唯独化学不行,偏科得厉害,这让我在文理分科时选择了文科。后来考了艺术类,成为一名电视编导。但从业十几年来,制作的节目大多跟文娱文化有关。直到接手《东向大海》的第一集,让我终于有机会彻底展现一名文艺工作者的科学素养。

从细节切入呈现一个进行事态的故事,最早我是没打算这么拍的。这是有关浙江省海洋经济现状和发展的片子,起初怎么看都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主题报道”。但总导演黄小裕希望它是一部具有国际视野、客观视角、理性表述的“反传统主旋律”。这个设想是她在项目初始阶段的研讨会上提出的,为了能让大伙醒脑,研讨会被安排在龙井的一间茶室内。我正愁苦于第一集中充斥着主题报道式的内容如何进行纪录片化的改造。“可以做成一篇有趣的说明文”黄小裕对我建议。据她后来讲,当时看到我眼里闪过一道光,就知道我顿悟领会她的意思了。事实上那道光的确切含义是我有机会打造一部东海版的《伟大工程巡礼》或是浙江版的《超级工程》,要知道这类题材对于一名男性导演是非常“上头”的。片子不仅要有意义,还得要有意思,与总导演的不谋而合,让我们制定了《东向大海》第一集从细节挖掘入手的故事化叙事策略。

龙井的茶没白喝,果然提神。同样提神的还有拍摄阶段经历的种种风险。一旦接受了纪录片采取“进行时态的故事化”这一设定,摄制组不得不将自己和被拍摄者放置到同样的处境当中。

赶上八月的大潮汛,此时的东海虾峙门锚地正是一年中涌浪最大的时候,我和两位摄影师还有领航员,站在引航快艇的甲板一侧。快艇正迅速地逼近一艘十万吨级的巨型货轮,颠簸的海浪让我们只有牢牢抓住护栏才能勉强保持平衡。等到巨轮贴近,我们要记录下引航员面对颠簸的海浪,在毫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徒手攀爬十余米的绳梯登上巨轮的主甲板的过程。这是《东向大海》第一集的第一个场景,也是整部纪录片的“开场戏”。

早在此次拍摄前的一个月,摄制组找到宁波大港引航站沟通引航员的拍摄事宜,对接此事的引航站负责人非常好心的建议我们挑一艘已经停靠港口的巨型货船,这样可以毫无风险的登船拍摄。或者选一艘吃水很深的小型货船,我们能轻而易举的登船。再或者避开八九月的大潮汛。负责人告诉我,他接待过很多媒体的拍摄,基本都采纳了他的建议,因为这样的拍摄更安全可控。我听完觉得他讲到很有道理,仍然拒绝接受……《东向大海》要真实的记录下引航员高难度高风险的作业场景。

增加拍摄难度也意味着增加了拍摄中的风险。导演要先做表率,我打头阵攀上绳梯进行登船,技巧只有一个,“不怕脚踩风,就怕手抓空”这是引航员反复对我们强调的,双手要死死攥紧绳子,剩下的只能依靠肾上腺素的分泌去战胜恐惧,并祈求不要有突如其来的强风和海浪。一旦跌落坠海,那么结局就只有一个,最坏的那一个……

最终我跟两位摄影师的登船都很顺利,拍摄也一气呵成,我们在快艇和货船上,设置了四组摄影机位,一组航拍;在货船靠泊的港口,同时预设了两组摄影机,两组航拍,一组延时。摄制组精准的计算出了最佳的拍摄位置和时间,完成了一次绝无NG可却摄人心魄的拍摄。

但并不是每次拍摄都能得到幸运的垂青。由于海上气候多变,让许多海洋工程也变得不可琢磨。

已经进入到六月,受到梅雨季节的影响海上时常雷雨大作。海上风机的叶轮组迟迟无法起吊安装。我们一开始过于乐观的拍摄预判,认为半天就能结束战斗,结果就是摄制组全员挤进一间狭小的会议室,在海上作业平台上苦苦等待守候了三天。远离陆地的海上作业平台是接受不到任何手机信号的,脱离了网络的我们放大了焦虑情绪。最精准的天气预报也无法准确预测海上的情况。这个时候不管是感性的电视创作、还是理性的工程建造,最终都被拉回到看天吃饭的现实。但这也正是《东向大海》的创作意义,我们不仅描写超级工程,也在刻画人类挑战宏大自然的澎拜精神。

那些澎湃精神是每一个国家工程下平凡劳动者塑造的。我们镜头拍摄下了大量的产业工人、技术员和投入一线生产的工程师。刚才提到的引航员,一身行伍气质,但英语专业八级是他们起码的行业门槛。那些身着工装在西堠门大桥高空作业的桥梁养护人员,都是人均985、211硕士工程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他们基本都是理工科出身,“直男”属性让他们面对镜头不善表达,但用全部的热忱和激情投入到一线工作中。《东向大海》第一集的气质是与他们这些群体相通的。

我经常跟身边的同事开玩笑讲,总感觉现在的媒体气质多一分“阴柔”而欠一些“阳刚”。我在创作《东向大海》第一集时是注入了很多自己的主观审美的。这是一部力量感十足又充斥挑战与冒险精神的纪录片,同时它又兼具了科学的冷静和客观,理性克制的表达情感。《东向大海》努力探索出一条不同以往的“主旋律”表达语态,用我们的纪录片去记录东海视域内的大国崛起。

分享文章